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大會圓滿結束,謝謝大家的熱情參與!

...

社會住宅工作坊照片

2011.10.5_社會住宅工作坊 (I) Workshop (I) 2011.10.5_社會住宅工作坊 (II) Workshop (...

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活動照片

2011.10.3_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I) Conference(I) 2011.10.4_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 (II) Conference (...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推動社會住宅工程浩大 住宅法實為起點!(住展2011-10-6)

推動社會住宅工程浩大 住宅法實為起點!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 近年都會區高房價問題引發民怨,使得此次總統大選,房地產乃至居住問題,成為選戰攻防重點。而除了不動產稅制漏洞外,在國外行之有年,以照顧社經弱勢居住權為核心精神的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也開始獲得重視。而上週六正值世界人居日,因此約去年此時成立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邀請了歐美亞六國共12位此領域之專家,舉辦為期兩天(10/3,4)的「國際社會住宅研討會」。 然而研討會首日,『恰好』碰上馬英九召開『黃金十年』記者會,因此國內主流媒體,對該研討會關注相當有限。不過說實話,目前連相關法源都還沒有,一般民眾對弱勢族群又有其既定(不良)印象,認為和這類人當鄰居有害居住品質,會使房價下跌,因此在國內推動社會住宅,的確遭遇很多困難。 這次與會的國外專家,當然有政府部門,非政府、非營利組織人士及學者,但也有建築師及半營利性機構代表,足以顯見歐美推行社會或afforable housing可負擔(租金)住宅之層面相當廣,也早就成為居住政策的重點項目。 至於日本,情況算是最特殊,也和台灣最相近。十年前日本遊民問題相當嚴重,因此讓弱勢無家者有家可歸,成為日本政府近年施政重點。只是,根據與會的水內教授(大阪市立大學都市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分析,日本相關政策確有適切法源,但實際推動則是各部會各自為政,缺乏統合。這點對照台灣住宅政策(補貼),似乎也有類似之處。 對於台灣推動社會住宅,這些專家學者點出一些問題,比如國內房屋高自有率的定義有待商榷,空屋有多少,甚至相關資訊不透明等,故難以掌握真正有需要的族群在哪裡?有多少?他們更建議附設公共關係部門,負責與一般民眾溝通,化解任何可能的疑慮。至於將在本月中排入審查議程的住宅法(草案),堪稱國內推動社宅的法源依據,當然更是重要關鍵。據此他們也認為,應適度讓政治力介入(尋求政治盟友),且納入任何可用資源,才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建議方面,則包含謹守融合原則、避免二次隔離,注重特定族群之需求,並給予相關配套如就業輔導、健康照護等,甚至和社區及教育資源結合等。另外,此次研討會中一個美國(波士頓)案例更顯示,建案(依規定)提供一定比例的afforable...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2011社會住宅國際會議共同宣言

2011社會住宅國際會議 共同宣言回顧過去一年,拜高房價民怨與選舉政黨競爭之時勢,長期被忽略的社會住宅議題,終於成為公共政策與輿論媒體關注焦點,中央、地方政府也順勢提出相關方案。然仔細檢視後,我們必須沈重的指出,即便2009年通過了《兩公約施行法》標榜聯合國兩公約「適足的居住權」(the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縱使總統本人高舉「居住正義」大旗,台灣的社會住宅依舊是前途艱險。問題在於,當前政府的住宅政策思維有根本性的誤謬,結果只是將過去無效、失敗、錯誤的作法以「舊酒裝新瓶」重新包裝。說明如下:迴避問題根源的供給面止痛療法台灣當前住宅困境與問題,歸根究底是不當的房產稅制、不健全市場制度、再加上政府過度偏重出售住宅錯誤政策所共構,結果便造成了投機炒作引發高房價民怨,出租市場發展遲緩但有百萬空餘屋資源閒置,以及弱勢居住問題不被重視導致社會住宅僅佔住宅存量0.08%等怪象。面對此,政府囿於政商利益結構,基本態度是迴避問題根源,只願採取興建出售住宅、加碼購屋補貼等供給面止痛療法,而不是從需求面來就高房價、市場供需失衡、弱勢扶助等病徵對症下藥。攸關居住權保障的住宅法蝸行12年攸關人民居住權益之根本大法的「住宅法」,英國於1890年、荷蘭於1901年、美國於1949年、日本於1951年皆已完成立法。落後先進國家百年的台灣「住宅法」,自1999年起研議,迄今延宕十二年才剛送立法院審議,政府部門推諉怠惰可見一般。又送院的「住宅法」草案,於社會住宅相關條文部分徒具形式且內容空洞,包括基本原則、權責分工、興辦模式、財務機制等關鍵議題,幾乎是一片空白。缺乏第三部門參與機制政府雖然口口聲聲喊推動社會住宅,但基本態度是暨不想蓋更不想管。因此對社會住宅興辦模式,便直接導向出售公有土地跟開發商合建分屋的應急作法,而不是如國外引入第三部門參與推動的永續機制。莫拉克風災後由慈濟、世界展望會投入興建的永久屋,證明台灣第三部門的確有足夠的熱誠與能力。關鍵在於,政府必須積極提供諸如土地取得、低利融資與信用保證等制度支持,方能鼓勵培育第三部門長期性的投入參與。弱勢者不被優先扶助的居住正義「居住正義」的根本原則,應優先照顧社會弱勢者。但台灣的住宅政策,歷來都是將大部分資源用於購屋利息補貼,也就是中收入有能力買房者獲得最多照顧,弱勢無力買屋者反而卻只分配極少的資源,全世界幾乎找不到那個國家是採此種荒謬邏輯。又日前政府剛通過的「四年整體住宅政策實施方案」,在450億的預算中又超過300億(67%)還是用在購屋利息補貼,便是此一錯誤模式的最新實例。量少且僵化的租金補貼政策相對於豐厚的購屋補貼,用於照顧弱勢的資源除了少的可憐外,還是採取每月3,600元「齊頭式平等」的僵化租金補貼作法,完全不考慮受補貼者經濟條件與居住地區的差異。相較於國外普遍採用依對象可負擔能力的彈性補貼機制,台灣政府部門卻依舊故我不願調整改進,他們只關心補貼發放簡便與否,以及如何取得好看的補貼戶數帳面統計數據。弱勢者反而被限制排除的社會住宅台灣民間團體於倡議社會住宅所提出「現階段應達全國住宅存量5%」與「採混居模式」主張原則,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回應竟然是曲解為「新建公營住宅方案只留5%提供給弱勢」。問題是,對比於台灣弱勢家戶至少占總戶數的16.5%且既有社會住宅存量極度短缺之現實,只保留5%給弱勢的設定,根本不符比例原則與公平正義。以及,台北市在馬總統擔任市長時期的出租國宅都至少保留30%給弱勢家庭,豈料如今卻反倒保守退縮到5%。不公平且無效的合宜住宅政策相較於社會住宅的牛步緩進,「合宜住宅」卻是政府目前推得最積極、戶數也最多的方案。諷刺的是,這是當今所有住宅方案中最不公平且無效的政策。不公平在於,合宜住宅採的是出售方式「一次性補貼」,無力購屋弱勢家戶根本無緣享用,少數買到的中收入住戶則如同中了樂透彩券,過幾年轉手便是數百萬元的暴利。無效在於,台灣不可能像新加坡、香港那樣由政府主導興建出多達總量五成以上住宅,因此既無法達成抑制房價並滿足國民購屋需求目標,更對社會住宅興辦造成資源排擠壓縮。 我們的主張與訴求呼應聯合國世界人居日「適足的居住權」(the...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住宅大餅喊得熱 能看不能吃(立報2011-10-03)

住宅大餅喊得熱 能看不能吃 立報╱呂苡榕 2011-10-03 22:29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高房價、高空屋率與高自有住宅率,卻只有低住宅品質的台灣,許多經濟弱勢族群無力購屋,居住人權遭剝奪。社會住宅推動聯盟3日舉辦國際研討會,邀請6國12位講師來台分享各國推動社會住宅的經驗,為台灣政策規劃提供建言。 內政部稱已補貼修法 台灣的社會住宅比率僅0.08%,即便近年不斷以都市更新來改建新房,社會弱勢族群卻很難擁有安身立命的家。內政部次長林慈玲解釋,台灣自有住宅比率已經高達88%,市場有充足的空屋,政府政策多放在租金補貼,而非建設社會住宅。 2009年的青年安心成家方案、2007年的整體住宅補貼方案等,都提供了租金和貸款優惠。目前政府也檢討租金補貼方案是否應有更多彈性,而非齊頭式一律補貼3600元。 政府打算修改房屋交易相關法案,讓租屋與購屋資訊更加透明,且能健全房市。林慈玲強調,這些法案不但在這個會期已列為優先的法案,而且都已逕付二讀方式直接進入朝野協商,盼能儘快修法過關。民間呼籲修訂的「住宅法」,也已在9月22日通過行政院審查,送進立法院。  「去年聯盟提出的增設社會住宅建議,政府在北市與新北...

捍衛居住正義 住盟籲建社會住宅

捍衛居住正義 住盟籲建社會住宅 2011-10-03 新聞速報 【台灣醒報/林宜靜】     「捍衛居住正義,我們要社會住宅。」房價高居不下,由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舉辦「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呼籲政府正視高房價問題,並廣泛興建社會住宅,讓弱勢族群有個安心的「家」。住盟召集人陳美玲強調,社會住宅不應淪為選舉口號,政府需積極推動立法並落實政策,保障弱勢住權。     每年10月第1個星期一為「世界人居日」,為倡導適居的住所是基本人權理念。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與台大城鄉所今天邀請海外學者,召開「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期盼政府重視人民居住權,並呼籲政府興建社會住宅。     台大城鄉所所長黃麗玲表示,民國89年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抗議房市金錢遊戲,至今已過22年,台灣高房價越演越烈,居住不正義問題無解,政府還持續拆除國宅。黃麗玲指出,先進國家的社會住宅占總住宅數比例中,如荷蘭34%、歐盟14%、美國6.2%、日本6.06%、香港29%、新加坡8.7%,台灣僅有0.08%,明顯偏低。      住盟召集人陳美玲表示,台灣高房價造成民怨,政府應確實推動房產租稅改革與不動產資訊公開制度,以抑制投資炒作。此外,她也呼籲社會住宅不應淪為選舉口號,住宅政策也不應只著眼於青年。事實上,有更多弱勢族群需要有個「家」,盼政府未來社會住宅方案中,弱勢家戶的居住比例不得低於30%。  ...

Page 1 of 512345Next